海上巨人
正午,船往幽蓝的海面上驶去。
风卷起了海浪,浪头很高。华为中国政企电力行业解决方案部的孔庆伟和深圳供电局的客户一行人,颠簸了许久,终于到达位于深圳西部的大铲岛海域。
一个高达70多米的输电线路基塔,像巨人般纹丝不动地矗立在眼前。大家一起下了船,顺着金属焊接的梯子,登上了基塔的钢筋混凝土平台。
海上输电基塔
“就是这里了。”客户说。
往下看,海下30多米处,有20多根巨大桩基深扎海底,托起了这个巨大的平台;向上望,高压电线从塔尖如同放射线一样,连接到隔壁的铁塔上,正源源不断地把电带给深圳西部的多个区域。
仰视着这座“海上巨人”,孔庆伟若有所思。不久前,华为和南方电网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希望围绕客户提出的研究课题,提供前沿的技术方案和产品,解决电网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调研输电线路巡检存在的问题。
输电线路分布在深圳全市各个区域,设备点多面广,而且大部分位于丘陵山间,当然,也有像这样的变幻莫测的海域。由于受气候、运行环境的影响很大,需要巡检员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定期进行线路巡检,及时发现缺陷与隐患。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管辖杆塔7700多个,线路4000多公里。按照传统输电方式巡检,巡检员每年巡线行走路程约2500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从深圳一路走到北京。
更艰苦的是,巡检人员需要徒手攀登巡检电塔,在悬空的导线上持续工作数个小时。有人称他们为“蜘蛛人”,有人称他们为“高空舞者”,行走于高空云端的照片看起来气势磅礴,但只有他们知道,在输电杆塔上工作是如何惊心动魄。
传统电力巡检就如同在钢丝上跳舞
“高塔有二三十楼层那么高。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线路班的班长杨兴,是深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的资深巡检员。每一次上杆塔,不管看起来多么云淡风轻,他心里还是会忍不住打鼓。
夏季铁杆非常烫手,塔上温度更是超过40℃,攀爬异常艰难,冬季寒风凛冽,高处风速很大,要克服剧烈的晃动。除了系上安全绳,有时还要抬着压机、架空线、吊链、钢丝绳等“重型武器”负重前行,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辛苦来形容。
客户顺着基塔塔尖方向望去,感慨地说:“如果能智能巡检可以代替人工巡检,一切都会大有不同。”
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波光在翻滚着,孔庆伟心里也泛起了涟漪。深耕电力行业十多年,他笃定一点:只有贴合生产业务场景,瞄准客户的最痛的问题,技术才能在行业落地生根。
客户的痛
客户的痛由来已久。
暴雨、冰雪、台风等各类极端气象情况,都是供电安全面临的挑战。2008年春节,一场遍及20个省的超大范围低温、冰冻骤然而至。大雪迫使铁路、公路、民航交通中断,有列车因为电力中止,被逼停在高架桥上。很多电塔轰然倒下,造成很多区域大规模停电。
从这以后的数年间,国内一些区域的输电杆塔上试点安装了第一代在线监测设备,内置摄像头,可以抓拍图片。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供电和网络的技术问题,设备频繁出现故障,反而加重了维护压力。这好比主人想要找个保姆,谁知道保姆天天生病,反而要主人天天去照顾。电力巡检依然高度依赖于人工。
2018年前后,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开始尝试“智能巡检”,在数千座电力杆塔上陆续安装第二代在线监测设备,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可用性的问题。
不同于第一代设备的笨重,第二代在线监测设备背的是“小电池背包”,更适合被安装在杆塔上。身板不大,却内有乾坤。除了摄像头、太阳能电板,还内置倾斜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微气象监控装置等,可以监测杆塔倾斜角度、温度、湿度、风速、风向、气压、雨量、光辐射等多种参数。
但为了省电、省流量,每隔一小时,设备才会采集一次,把图片、视频和监测参数传回后台,其余时段关机。
“一个小时可以发生太多的事。线路下有施工,或者风筝吹到线路上,都可能影响输电线路稳定运行,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孔庆伟深知客户的担忧。
7月6日,爱奇艺系列自制剧《河神2》将于20:00正式独家上线,每周一至周三各更新2集,VIP会员抢先看4......[详细]
阅读(415)2021-02-24
阅读(415)2021-02-24
阅读(415)2021-02-24
阅读(415)2021-02-24
阅读(415)2021-02-24
阅读(415)2021-02-23
阅读(415)2021-02-23
阅读(415)2021-02-23
阅读(415)2021-02-23
阅读(415)2021-02-23
阅读(415)2019-11-06
阅读(415)2019-11-06
阅读(415)2019-11-07
阅读(415)2019-11-06
阅读(415)2019-11-06
阅读(415)2020-03-13
阅读(415)2019-11-06
阅读(415)2019-11-07
阅读(415)2020-03-13
阅读(415)2019-11-07